发布时间:2024-04-30
世界目光再次聚焦中关村——“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于4月25日至29日在北京举办。本届论坛由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和北京市共同主办,设置论坛会议、技术交易、成果发布、前沿大赛、配套活动5大板块,同期举办近120场活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微纳星空作为中关村高端卫星制造企业,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围绕科技创新引领社会进步的时代议题,参与到多项议题活动环节的建设中,共话开放创新,工谋发展机遇,不遗余力为论坛发展助力。
论坛年会期间,中关村展示中心设展亮相,以“四个面向”为主线,全面展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进展和成效。
微纳星空携创新性成果“泰景”系列卫星亮相中关村展示中心,开展贯穿全年的常设展出。
4月26日,北京银行主办的“京心筑生态 新质创未来”为主题的新质生产力与组合金融发展大会成功召开,主要探讨新发展格局下,金融资本助力科技创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的新思路。
微纳星空创始人高恩宇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特色商业航天发展”为题在大会发表主旨演讲,议题聚焦新质生产力与商业航天的发展路径,深入推进银企合作共赢。
同期,第七届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总决赛在中关村展示中心会议中心闭幕。前沿大赛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与云计算、智能制造与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吸引海内外一万五千多个前沿科技项目报名参赛获得第七届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总决赛。
微纳星空“国内首颗X波段商业SAR卫星——泰景四号01星”项目在总决赛中以领域第3名的成绩进入智能制造与新材料TOP10榜单。
智能制造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是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力量,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北京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保障。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未来商业航天业领域对于智能制造、新材料的市场开发需求持续扩大,智能制造与新材料领域前景广阔。
微纳星空正不断扩大自身卫星智能制造覆盖范围,着力建设智能化的AIT工厂、关键载荷供应链,加快探索未来智能化制造模式,推动关键技术攻关,适度超前布局算力、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商业卫星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29日,空天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办。大会以“星地融合、万里同频”为主题紧扣全空间互联、“通导遥”一体化、卫星应用场景创新、航天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等产业关注焦点,与会嘉宾一同探讨天地一体构建中的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围绕商业航天领域各产业链环节,微纳星空创始人高恩宇与领域企业家代表齐聚会场,就“从机制创新到技术创新——全球视角下的空天信息产业”话题开展圆桌对话。
在被问及商业航天该如何盈利、如何发展的问题时,高恩宇说:“其实每个企业的盈亏平衡点设计都不一样,通常我们把日常经营性支出、研发支出构成我们固定成本,产品毛利有一个范围,倒算下来你的收入规模,就是你的盈亏平衡点,超过了那个平衡点就开始盈利。商业航天目前的现状是,越小的公司越专注在部件的公司,越容易达到、超过这个平衡点;但越是链主企业,比如商业卫星或火箭,就需要更大的收入规模来确保有利润的出现。所以,我相信我们商业航天企业当前最希望看到的是更大范围市场向商业航天企业开放,更多的允许商业航天参与投标。同时,在商业航天的高速发展期内,市场要给予一定的包容度,因为在商业航天的发展过程中必定充满了挑战,其中会有失败、会有挫折,会有反复。但对于商业航天的上游制造企业来说,只有通过不断拿“任务”,技术上才能不断迭代从而真正成长,因为真正具备含金量的成熟技术,无一不是通过反复持续的实践检验才最终取得的。”
同一时间,位于中关村软件园国国际会议中心的论坛平行分会场,中关村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专场也正如火如荼开启。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专场活动聚焦低空经济、商业航天两大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设置有主旨报告、政策发布、项目揭牌及路演等环节,集聚创新要素、融通创新功能,展现不一样的科创盛宴。此外,
较2023大会相比,“新技术新产品首发与推介系列活动”升级为“高精尖技术产品首发对接会”,更加聚焦前沿细分领域,商业航天专场在整体活动中显得格外吸睛。
专场活动上,微纳星空副总经理周鑫就《高分辨率商业Ku频段平板可堆叠相控阵SAR卫星》进行项目主旨演讲,分享泰景四号03星的技术创新亮点与当前最新遥感图像的情况。
中关村论坛 高精尖技术产品首发会的配套活动展出微纳星空“国内首颗0.5米商业Ku频段SAR卫星项目”。
借着中关村论坛向全球展现科技、经济、金融等多个领域蓬勃发展“全面开花”的机会,回顾微纳星空从2017年成立到2018年的阶段,以To B为主的科技创新还是聚光灯之外的暗流,是少数人“走窄门”的选择,随着中国供给侧改革,行业面临攻克高精尖技术的难题和建立全新商业秩序的挑战,增长越来越进入艰巨模式;
2019年,微纳星空的“星时代-5”卫星研制发射正式投入到商业服务,同时仪征一号卫星(天雁01)、星时代-8卫星(天雁02)和未来号-1R卫星的成功发射,完成了公司首次一箭多星任务;彼时,贸易摩擦开始产生切实的影响,国际局势倒逼,国家政策力推,一打一推之间,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必争之高地,中国科技创新者面对内外压力只能孤胆向上;
2020年疫情时期,科技创新在商业命题之外,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担当和使命落到了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切实感受着中国经济在急刹车后倔强复苏;
2021年,抛开外在的种种黑天鹅,从消费互联网时代的“沙滩上捡贝壳”,到产业智造升级时代的“深海取珍珠”,从“短平快”走向“慢深重”,从“傻大笨粗”走向“专精特新”,涉过行业产业发展的深水,只有行至水深处,躬身入局、笃行不怠者方能有所突破;
2022年,微纳星空完成一箭多星商业发射的新纪录和新突破,在国内民营高端卫星研制历程中迈入商业化交付的新阶段。科技创业本身是一场高投入、长赛程的征途,产业链条更长、发展需要整合更多资源,需要更多资本和政策的助力,涉及的环节要素越多,越需要有锚点、有向心力,才能把稳航向持续前行,以生存的韧性跨越短期的艰难。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放眼世界,外面风高浪急、寒意阵阵,世界银行预计全球经济增速将连续放缓,形势不容乐观。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实属不易也绝非偶然,透着自身强大的“韧”实力。
2023年,科技产业融合的大势来临,核心产业也重启出海之路。过去三年很多出海企业被迫按下急刹车,重新启动出海时已经脱胎换骨,一边升级、一边出海……但轰然成势的力量背后,也看到个体细碎的悲欢。行业产业洗牌,通行的道路上有人走,有人留,时而拥挤时而静默,大部分人逐渐安静了下来,从无知无畏,到敬畏市场;从激情较劲,到包容不同;从不断求变,到恪守坚持。
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国产大型邮轮成功建造,国产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这是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破壁效应”成为现代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点燃新质生产力强劲引擎成为各方共识,其中科技创新起到主导作用。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多方合力,包括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强化资本对硬科技的支持、建设全球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营造良好的科技法治环境以及金融助力产业迈向新高地。
中关村论坛是国家开放创新的金字招牌。
作为伴随参与其中一份子,这几年我们从中窥睹了中国科技产业从“少数人的路”走向“大国重器”,参与推动很多趋势判断成为发展中的自身实践,始终和科技产业同频共振,为国家每一个里程碑事件欢欣鼓舞,也会为某些困难挑战焦虑不甘。
“成败胜负平常事,既不戚戚于失,也不汲汲于得”。
作为商业航天企业的一份子,我们自身也经历了无数挑战与试炼,试错与修正,喜悦与成就。但要问这一切坚持背后的最大底气是什么?我们陪跑的是中国科技产业崛起的大势所趋,这是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经济最庄严的重点课题和战略命题,也是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所能参与的最有荣耀感的事业。
前方固然有风有雨,但历经大风大浪的我们,依然有属于“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意志和底气。
2025年中关村论坛,我们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