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星空成为首批空天信息产业共同体成员

发布时间:2023-11-22

      11月20日至21日,首届明月湖空天信息产业国际生态活动在重庆举行。空天信息产业国际生态联盟、国内首个空天信息产业共同体、首个空天信息产业1000亿规模基金群等多项关乎中国空天产业发展的创新行动被成功发起。包括产业链企业、国内外科研院所在内的1000余位代表与会,微纳星空董事长兼总经理高恩宇、副总经理郇一恒受邀参加了本次大会。

 

      在本次活动中,国内首个空天信息产业共同体正式建立。共同体成员均来自产业生态不同环节的重点企业,涵盖卫星制造、火箭研制、卫星数据应用等诸多领域。共同体将着力打造建设端和运营端两大平台,形成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合作格局,助力产业快速发展。现场,微纳星空、蓝箭航天、中科星图等十九家商业航天代表性企业受邀成为第一批成员单位。

 

 

      21日下午,十九家空天信息产业共同体成员企业举行闭门圆桌论坛,就产业共同体建设的具体举措和经验进行深入交流,中国星网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张冬辰参与了本次论坛。微纳星空董事长兼总经理高恩宇围绕“卫星批量化生产后,如何平衡低成本与高可靠性”话题,结合微纳星空丰富的制造经验进行了分享。

 

      高恩宇指出:速度、成本和质量在任何产业中都是均衡和取舍的关系。在当前技术水平和市场环境下,卫星大规模批量生产的速度和成本控制是刚需,单星的可靠性需要通过系统设计的优化和健壮性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弥补,从而达到综合效益的“稳中有升”。微纳星空通过自身积累的量产化实践和技术革新经验,摸索出平衡两者的一系列关键举措。

 

      采用一体化、标准化设计理念

 

      低成本小卫星在设计中要强化整星一体化设计,包括系统级一体化和单机功能一体化设计。这就要求生产企业先要明确机械结构、热设计和通用电气规范等内容,从而实现机电热接口的标准化;其次,为了适应不同任务扩展的需要,在基础平台框架之上,还要基于标准化接口实现软件的可重构和模块功能的可扩展,从而缩短卫星研制时间、增加可靠性,同时满足市场的多样需求。

 

      提升仿真设计和分析能力

 

      在卫星的批量生产环节中可以通过对力学与热学仿真分析能力的提升,减少物理验证;通过对电路仿真设计能力的提升,优化软硬件设计与验证。这些举措可以从生产周期层面大大压缩生产时长,并最终实现卫星成本的降低。

 

      降低软件设计开发成本

 

      软件系统的开发时长和成本控制有着紧密的关系。在微纳星空近20颗卫星的生产研制过程中,通过简化软件研发流程、实现卫星软件产品化、完善软件可靠性设计等方法,已显著降低了开发周期和开发成本,而不断优化、丰富的软件库则可以在日常应用环节持续迭代完善,达到精益求精的程度。

 

      试验流程一体化

 

      目前的产业格局下,单星定制化研制模式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试验条件、流程、矩阵和方法,但这种方式并不适用于批量化生产。众所周知,试验是占用整星AIT周期较长的环节,对总体产能的制约性极大。在研制中,根据卫星的特点对试验矩阵进行适当“剪裁”,对试验的方法和流程进行优化修正,重点关注一体化试验的效果,以及在部组件试验摸底基础上对整星进行系统试验验证,可以显著降低卫星的研制周期,发挥最大的试验效能。

 

      共赴星海,共享未来。作为商业卫星高端制造领域的重要企业,微纳星空不仅仅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利用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实现研发和生产不断升级,同时也积极配合应用端探索不同产业场景下卫星数据价值的最大化体现。现今,在空天信息产业共同体的加持下,将进一步为微纳星空的供应链整合、生产环节“四化升级”、以及应用场景融合等方面带来更大的机遇。